央企綠色產業發展的經驗模式和建議

  • Lisa
  • |
  • 2021/09/14
  • |
  • 35
  • |
  • 金融

北極星環保網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日趨嚴重,水汙染、大氣汙染、土壤汙染、固廢垃圾、生物多樣化、氣候變化、清潔生產、綠色能源和“城市綜合病”等問題愈發凸顯,尤其是近幾年霧霾問題成了社會的熱點、重點和難點,綠色產業也開始崛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製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隻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論思想闡述,指明了我們在今後工作和生活中方向,我們的產業發展也必須遵循這個規律,大力推進綠色產業,“共和國的長子”中央企業理當勇擔重任。

一、綠色產業及其特征

“綠色產業”這一概念發源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歐洲,1989年加拿大環境部長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提出“綠色產業計劃”,第一次在宏觀上把“綠色產業”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結合起來,隨後有12個工業化國家提出了20多項“綠色產業計劃”。英國政府定義“綠色經濟”這一概念時強調綠色經濟的價值在於增長效應在國民經濟中的最大化,經濟財富能夠得到持續的增長,包括低碳發展、環保產品和綠色服務等幾個方麵。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認為,綠色產業的發展不是以自然體係的健康發展為代價來獲取人類的自身發展。從產業角度來看,此處的綠色產業概念相當於新建的產業體係,增添綠色產業這一新興產業。布魯金斯學會定義“清潔經濟”,這一概念同美國勞工局使用的概念相同,認為該經濟可以在產品與服務中增添環境效益。

綠色產業並不是指獨立於傳統的第一、二、三產業之外的第四產業,也不是單指環保產業,而是泛指企業采取了低能耗、無汙染的技術導致產品在生產、使用和回收等過程中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破壞,這樣的企業聯合體就構成了綠色產業。可以給綠色產業一個較為準確的定義,即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有效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具體要求,符合國家和區域產業發展基本階段特征,以較少的資源消耗、合理的資金投入、明顯的科技含量、較高的經濟產出和社會貢獻,能夠與生態環境形成良好互動並可持續發展的所有產業業態。

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要求及國家產業綠色化發展的戰略方向,認為麵向未來的綠色產業具有雙重特征,即:普適性特征和典型性特征。

(1)普適性特征

綠色產業是未來指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也是我國走向21世紀強國的主導產業,既屬於一種新興產業,也是一種傳統升級產業。

綠色產業具有基礎性。綠色產業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綠色產品生產、經營及提供綠色服務活動的所有綜合性產業集群,如林業、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建築業、信息產業等,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屬於名副其實的基礎產業。

綠色產業是一種具有較強滲透性和跨度的產業集群。綠色產業不是獨立於傳統產業係統之外的,而是與傳統產業密切聯係,並且有時相互滲透,涉及企業和事業單位等各種部門,產品涵蓋設計到銷售和服務等全過程。有的綠色產業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全力配合才能實現綠色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產業是綜合交叉型的創新產業。綠色產業在運行時需要運用生態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基本原理和相關規律,結合係統工程和科學技術等方法,使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人文精神相互交織、協調發展。綠色產業不僅具有生態係統的特征與功能,而且還具有經濟係統的特征與功能,更具有社會係統的某些功能與特征,是屬於典型的綜合交叉創新型產業。

(2)典型性特征

綠色產業具有高科技性。綠色產業發展需要投入高科技,並且高科技和高投入貫穿於產業發展的全部過程中,以科技創新實現產業的發展。科技含量高不僅可以改善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瓶頸問題,不斷優化產業自身結構,而且可以使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品質方麵更具備綠色屬性。

綠色產業具有強競爭性。與其他產業相比,綠色產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一方麵走綠色產品的路線吸引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另一方麵綠色產業本身的綜合實力是其他普通產業所無法比擬的。

綠色產業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綠色產業能夠使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能給後代需要創造持續性。

綠色產業具有正外部性。綠色產業的發展改善了社會公共環境,所有社會主體和公眾均可以無償的享受到這種福利。因此綠色產業的發展不僅使自身受益,還使社會其他主體受益,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

根據傳統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可分為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近幾年綠色產業發展突出的有:節能環保產業、綠色能源產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綠色金融、綠色智能製造等領域。

二、央企綠色產業發展概況

近幾年來,綠色產業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利好的雙重刺激下,各方資本迅速湧入。據環保部有關人士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的全社會投資有望達到17 萬億元,其中,“水十條”預計拉動4 萬億元至5 萬億元社會投資; 而“土十條”的發布預計帶動投資超5. 7 萬億元。

中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幹力量,十分重視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目前國資委下屬98家中央企業中涉足節能環保產業已超過半數,其中有一家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主業,其餘絕大多數涉足節能環保產業的中央企業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為主營業務服務和實現企業社會價值的重要支撐性業務,雖然產業規模與主營業務規模相比仍然較小,但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是中央企業中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產業集團。目前擁有518家子公司,其中二級子公司27家,上市公司6家,業務分布在國內30多個省市及境外60多個國家和地區,員工近5萬人。該公司節能環保產業年營業收入超過400億元。除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之外,大多數中央企業的節能環保產業規模與占自身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在1%左右。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公司,作為大型央企,靠其品牌、資金、設計能力、疏浚能力、設備製造能力、市場網絡等綜合優勢,已布局水環境和海綿城市建設市場,已跟國內外頂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技研發中心、並購國內多家專業環保公司、並跟國際大型環境公司AECOM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已落地永定河、滇池、太湖、成都錦江等多個水環境治理項目,截止目前通過PPP模式已累計簽署環境類項目達400億。

中冶集團子公司中冶華天已先後投資運營19 個市政汙水處理項目,分布在安徽、山東、湖北、福建、河北等地,目前已完成冶金、市政、印染、造紙、食品加工、醫藥化工、海水淡化等十餘個行業水處理工程600 餘項。

三、央企綠色產業發展模式

綠色產業發展,形成一些較成熟的PPP模式、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等創新發展模式。

(1)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簡稱,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

(2)合同能源管理,是一項通過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單位以契約形式約定節能項目的節能目標,節能服務公司為實現節能目標向用能單位提供必要的服務,用能單位以節能效益支付節能服務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潤的節能服務機製。

(3)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汙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汙染治理的新模式,即通過“合同環境服務”、“合同減排治理”、“合同委托運營”等方式,將汙染治理責任具體化、目標化,並按照法定程序移交專業化的第三方機構來完成,其具體服務內容包括城市生活汙水、工業園區汙水、生活垃圾等。

中央企業綠色產業發展通常側重於將環保業務與主營業務融合發展,依托下屬節能環保技術單位研發引入節能環保相關技術,為優化主營業務發展服務。也有中央企業將環保業務視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業務板塊,例如中海油正在著力打造集節能減排、汙水處理、固廢處置、環境修複、氣體治理完整的節能環保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鏈,培養為市場提供“設備+技術服務+運營”的係統性解決方案和一體化服務能力。五大發電集團環保業務的重點方向主要是針對燃煤機組進行節能降耗改造和汙染排放物的處理,部分企業也針對固體排放物開展資源循環利用業務,節能環保業務的開展對象集團內部為主。

總體上,我國央企綠色產業發展的模式大致有:產業鏈的延伸,橫向拓展,投資並購、國企混改等模式。

(1)產業鏈的延伸

許多有生產設備的央企的主營業務本身已經在、或接近環保市場,很大一部分環保業務是央企本身業務鏈的自然延伸。典型的案例如火電龍頭企業之一國電集團,成立了國電科環公司專營旗下所有火電廠的脫硫脫硝業務,隨著子公司實力的增強也開始承接其他公司的脫硫脫硝BOT項目。

(2)橫向拓展

央企開展環保業務,大多利用原有業務資源打開的市場進行橫向拓展,在熟悉的市場投放新的產品。典型的案例是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葛洲壩集團。葛洲壩大家都熟悉,本身的主業是做水利的。做好水利以後,發現相關的區域的水處理市場客戶關係被打通,水處理的業務模式和技術路線和水利有相似之處,於是自然地進入了水處理市場。在經過初始項目培育後,葛洲壩的水處理業務逐漸成熟並逐步攻占新的市場。


本文來源:http://huanbao.bjx.com.cn/news/20180116/874447.shtml

index-icon1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