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室里的秘密——微觀視角中的美國中小學教育 | 頭條

  • SAMMY
  • |
  • 2021/09/14
  • |
  • 36
  • |
  • 生活

親愛的家長朋友,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一下兩種情況?

自己苦口婆心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好像無動於衷

自己能把心掏給孩子,孩子就是不領情、不知道感恩,甚至還對家長敵視

其實,出現這兩種情況根本原因往往是我們自己走進了教育孩子的誤區,第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把道理講清,孩子就應理所當然地按道理去做」

這是我們家長最常犯的一個誤區。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對着孩子不停地講道理,認為只要把道理講清,孩子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按着道理去做。假如你跟一個五歲的孩子說:「長大了要當科學家,知道嗎?」孩子說:「知道!」可是孩子真的知道嗎?事實上,我們所說的大多數道理孩子是聽不懂的,孩子是通過行為來學習,通過感覺來體會道理的,根本不是按着道理去做事情的。孩子的天性是絕對按照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原則去做事,而不是通過理性思考再去行動。通常在孩子心中總是有這樣一種困惑:同樣一種行為怎麼有時會獲得表揚,有時卻是批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孩子心中是弄不明白的。

我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大約六歲那年的夏天,父親開着拖拉機回家取東西時把車停在院外,結果出門時正好有朋友從遠方來,寒暄着進屋。父親說:「誰去把車閉了?」這時我挺身說:「我去吧!」父親:「你能行嗎?」「能行,我看過你閉車。」說着就跑出去,爬到車上一掰油門兒,車熄火了。回來時父母一齊誇我:「兒子你真聰明,能關車了,好樣的!」父親的朋友也誇張地說:「小傢伙你怎麼這利害,都能關車了,太利害了!」我當時那個高興啊!那種自豪感別提了。可事情沒過一周,父親又開着車回來,還是把車停在了上次的地方,父親急急地剛進屋,我就跑出去。然後還是爬到車上把油門一掰,車又熄火了,等父親出來看:「誰把車關的?」「我呀!」父親怒了:「誰讓你關的,胡鬧!」我當時委屈極了,本來還等着他誇我呢,卻不想得到的是怒訴。當時我真的弄不懂了:「同樣一個行為,怎麼上次表揚我,而這次就會批評呢?到底為什麼呢?」後來看見父親吃力的搖了快半小時的時間才把車給打着火,我才覺得這事可能不對了,但我當時還是不能理解:同樣的行為,有時會讓父母高興、有時又會讓他們不高興。

周國平曾說過這樣的話:「對於我們成人的世界,所有的理解都包含着誤解。」更何況我們的孩子,他們還不懂得成年人的做事規則,更無法完全理解成年人心中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孩子聽不懂太多的道理,孩子是通過行為來體驗,通過感覺來學習的,而不是按照理性來做事。.

第二個誤區是「有條件地愛孩子」

我們教育孩子時總說的語句:你要好好學習,我就會給你什麼什麼,就會怎麼怎麼樣。只有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家長才會給相應的條件,這叫有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會直接導致孩子根本學不會感恩,學不會自律。我的行為是為了換取你的那個條件而做,如果一個人是在有條件的環境中長大的,它的自我價值根本就確立不起來。當父母無條件地愛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被愛的,我們才會產生安全感,產生自我價值感。

當我們在孩子作出相應的行為不能給相應的愛的時候,在孩子心中根本激不起做人的尊嚴和安全感,我們必須把對孩子的愛和孩子的行為分開。即使孩子的行為惡劣,你仍然要無條件地去愛孩子。這是確保孩子自我價值形成的惟一方法,是父母的愛確立了孩子的自我價值。孩子的自我價值建立起來了,他的行為就可以得到調整,否則一味地指責孩子的行為一點意義都沒有。

盧梭說過:「我們待別人的態度實際上最終是別人待我的態度」。父母奴役支配我們,我們學會粗暴對待別人,是因為別人粗暴地對待過他。因為在人之初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當一個人有條件地被愛時,他就會知道愛這個東西是需要交換的,只有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否則只是一種交換。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也都希望給予愛,但是真正理解愛的真諦的人並不多。不論是男女之間的愛,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朋友的愛,愛的真義應該是一致的。我們認為要理解愛的真諦,應該把握以下四點:

1.愛是不講條件地對對方好的一種情感。

2.愛是整體地接納對方。

3.愛是一種接納和欣賞的情感關係。

4.愛的有無是由被愛者決定的。

美國教室里的秘密——微觀視角中的美國中小學教育 | 頭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來源:http://www.sohu.com/a/228615468_177272

index-icon1

推薦文章